微信
有多少次,眼看著孩子玩游戲、手機,不愛學習,講很多次都沒用,你只能干著急!
有多少次,孩子不愿意上學,老師總反應上課睡覺,不做作業!
有多少次,想和孩子好好溝通,可你說一句,他頂十句,經常與你唱反調!
有多少次,孩子沖著你喊:你為什么管我?我憑什么要聽你的?
青少年叛逆,愛發脾氣,不愿意學習,自我評價極低,沉迷網絡,活在虛擬世界,現實世界中不愿意閱讀、不愿意思考,非常懶惰......

“厭學、叛逆、網癮”,可以說是當今時代青少年成長中的三大攔路猛虎!
厭學——
無論是成績好的還是成績差的孩子,無論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大學生,都不同程度遇到過厭學的問題。誰都明白多學知識很重要,可為什么就是不想學習呢?原因很簡單,“不是我要學,而是要我學”。現在的孩子沒有朋友、游戲、生活,只有學習,只有從家到校“兩點一線”。
現在很多家長為一句話而苦惱——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由于孩子一門心思學習,在家什么事都不干,因而缺少基本的生存能力,從而導致沒有責任心,厭學情緒加劇。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都是次要的。
網癮——
就目前情況來說,孩子大多是缺少快樂。他們寂寞,他們沒有朋友交流,沒有獲取快樂的條件,在網絡中他們能得到生活中無法給他的快樂和自由。
眾所周知,未成年人網癮會有很多危害,比如:影響視力、學習成績下降等,還會出現失眠、頭痛、注意力不集中、體重下降的現象。由于上網時間過長,大腦興奮,引起一系列復雜的生理變化,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誘發心血管疾病、焦慮、抑郁等。未成年人正處于生理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些問題的出現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和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
甚至,網絡成癮已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誘因。多數沉迷網絡的未成年犯沒有經濟來源,無力支付上網的費用,卻又無法抵制上網的誘惑,為解決上網費用問題而實施犯罪行為。

叛逆——
13歲到17歲是一個人鼎盛的逆反期,因人而異,可能有的孩子會更早或更遲,甚至持續時間更長。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心理問題。許多極端行為就是由此而來。叛逆的孩子典型表現有破壞性強(摔東西、拆玩具)、倔強固執,情緒反應激烈、和父母唱反調,不理睬、挑戰規則和權威、攻底線、和其他孩子起沖突,易動手等等。
孩子小的時候,即使再叛逆,父母們似乎都有辦法。不管方法是軟是硬,反正孩子們總會很容易就能消停下來。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春期的門檻,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一般女孩在10歲前后、男孩在12歲前后,就會進入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出現叛逆、厭學、網癮等難教育的問題,有的孩子會離家出走、甚至發生自殺的悲劇事件,孩子這些問題的出現其實跟家教也有很大的關系的,父母的過失也會導致問題的出現和發生。
1、父母缺少科學的教育方法,家教的不科學性和片面性會導致孩子的性格發育不全;
2、說教、嘮叨、對比是產生逆反心理的罪魁禍首,孩子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3、老人帶孩子,教育方法跟不上,隔代溺愛嚴重,孩子身上毛病越來越多,想改正的時候已經不容易了;
4、對孩子包容、妥協會導致孩子自理能力變差,磨蹭、任性,沒有責任感;
5、沒有方法只能責罵孩子,靠打解決問題,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厭倦甚至仇視父母。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獨立心、自尊心空前強烈,所以說教、嘮叨、打罵,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控制自己,自尊心受到傷害,孩子就會用不聽話,厭學,離家出走等方式跟父母反抗。其實,孩子能否接受家長的教育,關鍵在于孩子在內心如何看待家長。如果孩子本身就很煩,根本不想接受家長的引導,在這種情況下越努力教育越沒有效果。

所以,家長要做到“三個不”,即不溺愛、不啰嗦、不簡單粗暴!
當遇到孩子成果下降的問題時,能夠先問一下孩子在學習上是否有什么困難,這些困難是不是能夠協助處理的。假如家長在成果上協助不了孩子,那能夠做的就是鼓舞孩子,給孩子動力。在孩子面前削減消沉言語,也能夠找一些適宜孩子的教育架構來協助孩子。
在遇到孩子厭學的問題時,家長需求先了解孩子是否在校園里發生了一些不開心的工作,鼓舞孩子自己去處理。
當遇到孩子網癮的問題,則需求家長們反思自己行為。假如家長平常在孩子面前常常玩電腦,孩子可能模仿家長的行為了。平常能夠漸漸削減孩子的上網時刻,比方第一天削減10分鐘,第二天削減20分鐘,按部就班,防止孩子更大的逆反心思。
當遇到孩子叛逆的問題時,家長們要想與孩子保持"親密”關系,父母就要與孩子交朋友,要將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情感、意愿、選擇甚至隱私。
愿天下父母能從關愛孩子本身開始,從實現自我成長開始,讓家庭成為孩子成長的溫暖港灣,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在愛的支持中珍愛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后警惕家長們,若孩子出現心理與行為問題,如 : 厭學、網癮、叛逆、考試焦慮、學習動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抑郁情緒等問題,家長就應高度重視,必要的時候要求助專業醫生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