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有焦慮情緒就一定是焦慮癥嗎?焦慮情緒是人類的基本情緒之一,我們體驗到的擔心、緊張、恐懼、害怕等都屬于焦慮情緒,除了情緒體驗外,我們還可能會出現如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眩暈等生理反應。適度的焦慮對我們不是個壞事,但如果焦慮情緒持續存在,很難短時間消失,并給我們帶來痛苦,這個時候焦慮情緒儼然成為病理性焦慮情緒,也就是臨床上常提及到的焦慮癥。那我們如何區分什么樣的焦慮情緒會變成焦慮癥呢?
一、焦慮情緒強度是否與現實的刺激相匹配?
社交焦慮患者會對輕度或者中等強度的社交刺激產生高強度的焦慮情緒,情緒強度和引起焦慮的事情無法相匹配,如“打招呼”、“聊天”等是我們平時每天都去經歷的事情,按照刺激強度來講,這屬于輕度或者中度刺激,并不會讓我們很焦慮。但對社交焦慮患者來講,他們體驗到超出正常范圍的焦慮情緒,即使他們理性層面知道和別人打招呼不應該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情感上還是會體驗到焦灼不安的情緒,嚴重者甚至無法控制地出現軀體反應,如臉紅、手心出汗、渾身戰栗等。他們總擔心自己會在眾人面前出丑,表現不好,并且被別人發現自己臉紅,擔心被嘲笑,總去關注別人是不是看出來自己正在臉紅、手抖、或者聲音發顫等等。所以,這種刺激強度下產生的焦慮情緒就屬于病理性焦慮情緒,即焦慮癥患者的情緒表現,而非正常的焦慮情緒。
二、焦慮癥狀持續的時間是否太長了?
健康的焦慮情緒僅僅是人的基本情緒之一,不會帶來持續性的負面影響。正常的焦慮情緒在刺激消失后會隨之消退,持續短暫。但病理性焦慮情緒一旦形成,很難短時間內消失,常在刺激消失后繼續存在,甚至逐漸加重,有泛化趨勢。
三、焦慮癥狀在多大程度上干擾了你的生活?
臨床中,我們通常用社會功能來衡量疾病對人的影響程度,它通常是指: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做事情的能力,發揮的作用出現多大程度的下降了,如學生的學習能力,成人的工作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等。
以社交焦慮患者為例,患者經常會因緊張、焦慮、擔心而回避社交情景,如回避跟人打招呼,無法去參加朋友聚會,甚至沒辦法在公共場合說話、吃飯、聊天等,這樣喪失了很多社交的能力,無法正常發揮社交功能。所以,在社會功能層面上,健康焦慮情緒不會給個體帶來持續性的功能損害。但病理性焦慮情緒會嚴重影響個體的生活、學習、工作及人際關系,持續時間久,且個體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調整,需要及時就醫,通過藥物或者其他干預手段來緩解焦慮。
西安康寧心理醫院溫馨提示:以上三點可以作為健康的焦慮情緒和病理性焦慮情緒的區分要點,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三個點僅僅作為自我評估,而非代表醫學診斷,并不能代替精神科醫師或者臨床心理工作者的評估工作,如果您發現自己體驗到的焦慮情緒持續時間長,且嚴重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建議去專業的精神心理醫院進行詳細的評估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