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曾經有患者向我咨詢:“因為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我變得很焦慮,總是憂慮一些很遠的事情,總是假設,如果事情這么發展,怎么辦?然后越想越焦慮,經常徹夜難眠。安定已成為我抗焦慮的必備藥物,但聽說安定一旦用上,就會產生依賴。所以我很想知道長期服用安定究竟有哪些副作用?現在廣告推銷的藥品很多,也有說做心理治療,不用藥物,我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聽完他的陳述,我判定咨詢者應該患有焦慮癥,且產生了治療焦慮。為什么治療這個醫療行為反而會讓患者更焦慮呢?怎樣的表現才算焦慮癥?
要知道焦慮癥不是很嚴重的疾病,但反反復復會讓人很辛苦,而它的癥狀主要是擔心。
焦慮癥符合以下特點:
1.過度而長久,持續六個月以上;
2.模糊、不針對現實中的具體事情;
3.原因不明。
焦慮癥的具體癥狀包括以下四類:
1.身體緊張、失眠;
2.自主神經系統反應性過強;
3.對未來莫名擔心;
4.過分機警。
這些癥狀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一起出現。
焦慮癥是身病還是心病?
有些焦慮癥患者根據自身感覺和癥狀,往往會去神經內科、心血管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等門診尋求治療,因而被診斷為功能性的心臟疾病、胃腸道疾病、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疾病等,從而耽誤治療。
患焦慮癥后,選擇藥物治療還是心理治療?
目前抗焦慮治療存在兩種對立的聲音。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師對藥物治療持排斥態度,原因有三:
1.對藥物治療不熟悉;
2.對心理咨詢效果過度自信與夸大;
3.迎合一些焦慮癥患者對藥物治療副作用的擔心。
此外,由于 經濟效益,只要有咨詢者,咨詢師就來者不拒,缺乏對病情的風險評估。
而精神科醫生則過于偏重于藥物治療,忙著將焦慮癥分型,對治療藥物分類,在選擇和更換藥物的過程中,時常對患者的感受照顧不足,忽視了病人的心理狀態的調節。
這兩種分割的治療方法,其結果都不理想,而且在這樣的治療方法下,一些患者會在抗焦慮治療過程中產生新的焦慮。
那么焦慮應該怎么治?
治療焦慮癥,主要通過藥物、心理治療和患者積極的自我調整來實現。
1. 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并重
焦慮癥是一種具有生物心理病因學基礎的疾病。要想治好焦慮癥,醫生除了要重視治療藥物的選擇,還需患者配合,接受心理治療和行為治療。也就是說,抗焦慮需要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并重。而在心理治療方面,患者的積極配合是十分關鍵的,只有患者正確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積極配合醫生,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這就需要患者建立自信,只有恢復自信,才能最終驅逐焦慮。其次就是自我反省,懂的反省,把潛意識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說出來,必要時加以發泄,發泄后癥狀一般即可消失。
2. 找精神專科醫生就診
雖然焦慮癥有多重身體上不適的表現,但焦慮癥患者還是應該看精神專科醫生,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精神科醫生會根據焦慮癥類型的不同、病期的不同和癥狀群的不同來選擇相應的治療手段,而其它專科如消化科、心內科、神經內科的醫生,針對焦慮癥,用藥的方法比較單一,不夠重視患者的心理調適,療效往往欠佳。
3. 焦慮癥的藥物治療需要堅持多久呢?
由于焦慮癥是一種病程較長、復發率較高的疾病。為了減小復發的幾率,患者必須保持長期復診的習慣,盯著同一個醫生就診,在醫生囑咐停藥前,堅持接受藥物聯合心理治療。通常從開始服藥到停藥,要持續 1 至 2 年;而嚴重慢性患者,如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治療時間則至少要持續 12 個月,而維持服藥、逐漸減藥的時間加起來,就要更長;部分患者還需要更長期的治療,甚至有些患者有必要終生服藥。
4.不要被藥品廣告迷惑
近年來,新型抗焦慮藥物如雨后春筍般,藥品的市場營銷也繁花似錦。以前,藥品生產和經營企業只對醫生推銷抗焦慮藥,可現在則直接以廣告的形式提供給患者,極盡夸張之詞,并且選擇性地使用實驗數據,刻意模糊概念,只講療效,不講副作用,個個都是特效藥。但實際情況卻是,一種藥品宣傳的適應癥或功效越多,越說明這種藥不是特效藥。
焦慮癥的形成涉及諸多因素,單純處理某一種因素,治不好焦慮癥。所以科學就醫,學會分析,理性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