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認識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與臨床證據表明,精神分裂癥是由一系列神經發育問題所導致的、一種存在生理基礎的精神疾病,它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情緒、行為、語言及對自我的感知,使人們的感知與真實世界逐漸被割裂開來。
多在青壯年緩慢或亞急性起病,病程一般遷延,呈反復發作、加重或惡化,部分患者最終出現衰退和精神殘疾。
在美國,精神分裂癥的患病率約為1/100,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在世界范圍內,有1200萬名男性患有精神分裂癥,女性患者為900萬人。
“得了這個病就治不好了嗎?”
這是家屬的擔憂,更是患者的恐懼。他們擔心從此之后就會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簽,漫漫長路,看不到希望。
預防復發,藥物治療是基礎
首次發作的精神分裂癥患者,5年內復發率超過80%,大多數精神分裂癥的復發與自行停藥有關,中斷藥物治療者的復發風險是持續藥物治療者的5倍。
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差的原因
①認為自己的病已經好了,不需繼續服藥治療,過早自行減量。②對醫生不信任,怕長期服藥會對身體有害,會「變傻」。③覺得服藥太麻煩。④怕別人知道自己服藥,存在病恥感。⑤因家庭經濟困難,怕拖累家庭。
心理治療與健康教育雙管齊下提高服藥依從性。經研究證實,認知行為治療(CBT)能夠更好地改善癥狀、自知力、依從性及社會功能等多方面的水平。
比如,在提高服藥依從性方面,可以和患者共同探討服藥的好處與壞處,運用利弊分析法糾正患者對藥物的錯誤認知,指導患者應對藥物不良反應的技巧。
同時,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促進自知力的恢復,增加服藥依從性。
預防復發,家庭護理是重點
研究表明患者在出院后兩年內出現服藥不依從的情況高達75%,服藥不依從的原因很多是因為家庭支持系統薄弱造成的。
觀察病情和監護服藥堅持服藥,是預防復發的最重要的保護因素。作為監護人需掌握精神分裂癥復發的「預警癥狀」,并且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觀察癥狀的變化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改善家庭內部的關系
友愛的家庭環境對于患者康復而言,起著正面積極的作用。在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和意見不一致時,避免使用責罵、情緒激動的方式進行爭論,能夠顯著地減少患者復發的可能性。
減少指責或過度保護
精神分裂癥的患者社會功能較健康人有所下降,這并不是他們本意如此,指責他們做不到一些常人能做到的事,毫無意義,反而情況會變得更加惡劣。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他們也并不是一無是處的“累贅”。
雖然能力有所下降,但依然有從事某些事物、社會交往的能力,過度保護,不讓他們接觸社會或者嘗試工作,會損害他們功能的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