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16 歲那年,小北不能去上學了,他沒力氣走出家門,也沒法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
他去醫院看精神科,被診斷為人格障礙。在休學的4年時間里,身邊總有人說他脆弱,親戚們甚至拿山區的孩子與他作比較:人家連飯都吃不上,你有吃有穿的,你這不就是作嗎?
精神疾病的個體化因素太多,無法明確歸因,疾病與心理問題之間的分界也模糊不定。比起成年人,青少年精神疾病還有更多的干擾項,癥狀不夠典型,所以疾病和青春期叛逆也常常難以分清。
母親對于小北的疾病一直是持懷疑的態度,但為了讓孩子盡快回歸正常生活,她帶小北找過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師,也在當地綜合醫院找過3位大夫。
2021年8月,求醫半年無果后,他們在朋友的介紹下,來到了西安康寧心理醫院,找到了我院的徐生玲主任開始接受治療。治療室里,徐主任為他們分析疾病背后的問題:小北的父親在他 9 歲時因病過世,而母親和小北的母子關系過度緊密,養育孩子的方式過于強勢。這些都可能是影響孩子精神健康的因素。
徐主任強調:在家庭治療的概念里,生病的不只是孩子自身,還有他和周圍人的關系。面對疾病,要做的不是指責,也不只是在醫學意義上消除它,我們要去理解疾病背后,孩子們的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么。
徐主任有話說:“ 你是病了,不是在作 ”
我們醫院是精神衛生專科醫院,大眾對于看精神科是挺顧忌的,所以走到我們醫院的家庭,往往都在外面經歷了特別長的時間。首先家長不知道孩子是精神問題,比如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嘛,家長不認為這是個病。其次是精神科的問題常常會伴隨一些軀體上的癥狀:頭疼、眼睛疼、牙疼、脖子疼……還有發燒的,一般是在周日晚上,因為周一要上學了。
家長帶孩子去綜合醫院,查了一圈,查不出問題,大夫就會建議轉診,看是不是精神科的問題。當然這也說明,我們其他專科的同行這方面的意識提高了。
一些孩子是被學校要求來的,他們因為生病,成績不好,給班級拖了后腿。老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家長就很不高興,認為老師是在推卸責任,想讓孩子拿回一個診斷。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來就診的動機不是治病,而是想證明自己的孩子正常,就導致我們問診的時候,家長不太配合。這其實是一個機制問題,怎么能讓老師、家長、醫生為了孩子達成合作。
這也是我們做治療的時候,和家長溝通很困難的一點,就是讓家長理解,孩子這是病了。80 % 以上的家長不能理解孩子怎么了,還會覺得孩子有點作。
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所以最開始,孩子也會問,我怎么了,我不想這樣,我是不是在作?我就會明確地說,你現在病了,不是在作,你這不過是疾病的一些癥狀。這句話本身就能幫到孩子,孩子會感覺好很多,知道自己不是故意的。我也告訴他,治療后你會好轉的。
從健康到疾病是一個連續譜,如果家長對孩子的狀況保持敏感,及時干預,可能就不會發展到疾病。比如當孩子的成績突然出現很明顯的下滑,家長要引起重視。要問問孩子怎么了,也要找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有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發生。但是,也要避免一個常見的誤區:很多家長只看成績,只要成績好,哪怕孩子每天上學都很痛苦,甚至間斷性地上學,也不覺得是個事兒。
成績之外,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行為(是否出現退縮或暴力傾向)、人際關系(是否頻繁和人發生沖突)。
軀體上的癥狀也是常見的信號,一旦在綜合醫院排除了身體疾病的可能,就要考慮是不是精神科的問題。察覺到這些信號,要盡早帶孩子來就診。孩子到底病沒病,是什么病,病得有多重,需不需要藥物治療,是要由精神科醫生來判斷的。心理治療的基本目標是消除癥狀、治愈疾病,而終極目標是人格的成熟和完善。
我也見證過太多的孩子,他們的康復很艱難,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慢慢想通了。最后,他們不光是病好了,也會對這個社會理解得更深刻,這是一個成熟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