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近年來精神障礙的發病率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因為人們似乎突然發現身邊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的人竟如此之多。那么,精神障礙的發病率究竟如何,又有哪些特征和危害呢?
精神障礙在我國城市患病率為7.11% ,農村為4.26%,城市明顯高于農村。兩性患病率大致相等。本病遍及全,并逐年增多。
1、什么是精神障礙
精神障礙是精神活動(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和意識)異常的一組疾病。精神障礙包括精神分裂癥(瘋子)、精神病(如偏執性精神病、感應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心理障礙(如人格障礙、進食障礙、睡眠障礙、性功能障礙、性變態等)和神經癥(如恐怖癥、焦慮癥、強迫癥、癔病、神經衰弱等)。
2、精神障礙的危害
精神障礙久治不愈,或沒有及時治療,比較終導致精神分裂癥,此時患者往往處于不知冷熱、溫飽、羞恥、法理道德,不能控制自已行為的狀態,有的終身瘋瘋癲癲,衣不遮體,流落街頭,有的被迫終身住院,給患者和家庭帶來痛苦和不幸,同時給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和不安。
3、中醫學對精神疾病如何認識
祖國醫學對本病早有認識,以精神障礙之陰性癥狀與陽性癥狀分類,大致可歸屬于中醫學的"癲癥"、"狂癥"等病癥的范疇。中醫學認為,癲狂發生的原因,與五志過極、七情所傷有密切關系,或因惱怒驚恐,或因思慮不遂,或因悲喜交加,皆能導致臟腑功能紊亂和陰陽平衡失調,產生氣郁、痰凝、火邪、血瘀等病理變化,進而蒙蔽心竊、擾亂神明,從而引起精神失常。
4、預防與護理
在護理方面,首先家庭成員,應正確面對患者,要關心、愛護患者。急性期主要是做好患者的安全護理。近年來精神科臨床醫護工作者觀察到精神障礙患者的自殺和傷人比較難預防,因此,對正在住院或門診患者均應提高預防患者自殺和傷人的警惕性。據有關資料統計,50%的精神障礙患者有自殺企圖,10% 自殺身亡。因此,應在加強治療的同時,應密切配合醫生做好病人心理調節,做好預防,讓病人早日面向新生,重新回到社會。
精神障礙的發病率逐年攀升,精神健康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大問題。在現代高壓的社會中生存,還希望每個人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一旦出現心理問題也不要過分擔心或自卑,而應積極主動的尋求治療。如實在因工作繁忙無暇到醫院就診,也可以通過網絡與在線醫生交流,以獲得一些更實用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