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在現實生活中,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流,也不敢與別人打交道等“社交恐懼癥”癥狀,一度被認為是“膽小、內向”,其實這是對社交恐懼癥的認識缺陷。今天就來了解下社交恐懼癥是什么,該如何調節。
什么是社交恐懼癥?
什么是社交恐懼癥?有些人明顯而持續地害怕一種或多種社交情境,經常覺得在社交場合中被人注視、觀察和議論。他們害怕因為行為失當而陷入窘境或招來羞辱,所以總是逃避這些場合,即使身處其中,也一言不發,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以至于常常被人忽略,就像是隱形人。身處人群中,會使他們面紅耳赤,心跳加速,產生強烈的恐慌,嚴重的會進行回避,不敢做公開演講,不愿去參加家長會,不想參加同學會,不敢去相親,不愿參加無聊的聚會等等。
社交恐懼癥不等于內向
內向是一種中性的性格特點,多數是表現為在生活中社交需求比較小,但需要社交的時候并沒有害怕心理。社交恐懼癥更多的是表現為焦慮,在社交前可能表現為害怕別人說他笨拙,害怕不能給別人一個好的印象,害怕對方沒有回應。總結來說,就是社交前會有很多顧慮,且大多是不好的預測。在社交中擔心別人對他說的話不感興趣,擔心沒話可說。在社交后可能會覺得別人對他的印象已經是不好的了,否定自己。
輕度不善社交,非精神障礙
輕度不善社交或不喜社交并不是精神障礙。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指出,診斷社交恐懼需要符合以下各條標準:
害怕在小團體中被人注視,通常導致回避社交場合;
在恐懼場景中出現臉紅、發抖、惡心、尿急、尿頻的癥狀;
癥狀必須是焦慮的原發表現,而不是繼發于妄想或強迫癥狀等其他癥狀;
焦慮必須局限于或主要發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
對恐怖情境的回避必須是突出癥狀。
社交恐懼通常伴有自我評價低和害怕被批評被否定。癥狀嚴重者可發展到驚恐發作,社會功能受到損害,不能正常生活、學習、工作,甚至可引起完全的社會隔離。
三大主要因素導致社交恐懼癥
01、遺傳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社交恐懼癥患者子女患社交恐懼癥的概率是非社交恐懼癥患者子女的3.91倍。所以如果家庭中,父母有社交恐懼的情況,自己也需要稍加注意一些。
02、心理成因
從小自己經常被父母貶低,極其自卑,或小時候被父母過高要求對待,認為自己只有非常完美才配得上被接納,或更有甚者一些家庭對孩子童年時期曾經有過被情感虐待、情感忽視的經歷導致的不良心理性格也是社交恐懼癥的重要成因。
03、成長經歷
有些孩子可能會經受校園暴力,或在人際交往中體驗了語言暴力的人會很容易感覺在社交中不安全感等等,這些會嚴重影響他們對交友的判斷力,會形成一種僵化認知,認為人群中都是不安全的。
如何緩解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在早期主要表現為社交焦慮,樹立自信心和降低對自我的要求都對緩解癥狀有一定幫助,從內心接納自我,無論是優秀還是缺憾,都屬于自己,真正的接納自己的不足之處,嘗試去挑戰畏懼的事情,帶著焦慮努力與人交往,久而久之會積累成功的經驗,進而讓人更加自信。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自我調適,運動、放松訓練、培養興趣愛好對緩解緊張都有一定的作用。
疾病性社交恐懼需治療
如果社交恐懼很難緩解,那么就要考慮是否已經到了疾病的程度。社交恐懼存在一定神經生化的改變,單純的自我調整可能無法解決,這時就需要科學規范的系統治療,通常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例如抗抑郁藥物和抗焦慮藥物的使用,精神分析和認知行為治療等,嚴重者更需要物理儀器輔助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