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根據市老齡辦去年統計的數據顯示,江門市區有約3800名空巢老人。臨近寒冬,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引起人們的關注。天龍社區就發起“心心相連,‘織’因為您”活動,計劃于11月、12月組織廣大義工編織圍巾等愛心御寒用品并上門探訪贈送給200戶空巢老人。記者近日走訪社工、醫院等單位發現,空巢老人問題不容忽視,特別是喪偶的空巢老人生活缺乏照顧,很多人會焦慮、抑郁。
社工
不同階層老人訴求不同
“一些老人家想與人聯系的愿望其實很強烈。”利民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社工黃瑞娥最近在做老年人方面的調查,發現日常的探訪對一些老人來說并不足夠。她認識的一名獨居的盲人老人,雖然沒有結婚,沒有子女,但一直以來,兄弟姐妹的孩子每周都會去探望他,義工、社工也會定期探訪。“大家都以為這樣就足夠了,以為他也習慣這種生活了,但這個老人現在提出,自己感覺很孤獨、寂寞,希望能聯系一些朋友和他一起居住,相互扶持、陪伴。”
“不同階層的老人家,訴求有不同。”黃瑞娥認為,三無孤寡老人的醫療問題也非常值得重視。她介紹說,最近就有個三無孤寡老人,因為腿腳不方便,外出看病很不容易,平日只能麻煩鄰居帶他去。“按照政策,這些老人家去大醫院看病可以報銷醫療費。但因為大醫院往往人多,又要排隊,而且距離他們較遠,許多老人家都只能就近找門診看病,但就無法報銷費用了。”她同情地說,應該發動義工陪老人去看病,關鍵是需要交通工具搭載。
她認為,其實就算是兒孫滿堂的老人家,有時也會孤獨寂寞。有些老人家就告訴她,感覺與家人之間溝通話題少,沒什么可說的。對此,他們鼓勵老人家多出來參加社區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醫生
不少老人焦慮失眠
“80后的一代人基本都成家立業了,對老人的照顧少很多了,所以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很多,老人晚年生活凄慘的比較多一點。”第三人民醫院老年科主治醫師朱建忠則告訴記者,資料顯示,70%的老年人有心理問題,出現心理抑郁、焦慮、失眠等癥狀,其中有抑郁情緒的占26%,老年人對晚年滿意度并不高。
他認為,80后剛剛工作就要面對高物價、高房價,買房大部分要“啃老”,導致大部分老人的積蓄基本都被掏空。此外,60歲以上的老人六成以上患有疾病。“特別是一些喪偶的老人,更容易出現問題,有什么心理上的問題都沒有人傾訴,自卑、孤獨心理更加嚴重。”
據他介紹,曾有一名五十幾歲的抑郁患者,在孩子七八歲時就離異了,孩子長大后在外地工作,因為該患者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在第三人民醫院住院2—3年,情況有所好轉,但由于與其他患者溝通、交往不太順暢,此患者就表示想出院回家。但是出院半年時間,因為沒有人照顧,飲食等各方面得不到監管,他自己一個人在家又吸煙,又喝酒,甚至一次喝下六七瓶橙汁,身體情況急轉直下。結果他兒子打電話回家都沒有力氣接聽,等到兒子趕回家時已昏迷,被送到醫院ICU搶救。
醫生
“養兒防老”觀念應改變
“空巢以后很多人會焦慮、抑郁,而且不只是老年人,一些中年人因為孩子去上大學,也會有不適應的感覺。”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心身綜合科主任許律琴表示,中國傳統思想有“養兒防老”一說,老人家感覺沒有人關心他,就會覺得自己所有付出沒有回報,進而出現指責、抱怨,甚至敵對情緒。“老年抑郁也很多見,一般表現為軀體化疾病。”她告訴記者,很多時候老人家會無意識的把軀體疾病擴大化,一點不舒服就到處去看病,要求孩子陪伴,不讓孩子離開,進而引發家庭矛盾。遇到這種情況,其實應該帶老人家看心理醫生,兒女也要多花點時間陪伴老人,盡量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而老人家要改變“養兒防老”的觀念,最好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相對獨立,有自己的生活。
她表示,喪偶的老人會特別孤獨,尤其是以前家庭很窮、為孩子付出很多的喪偶老人,需求的回報非常多。“空巢老人如果有配偶就最好,如果沒有配偶,兒女最好找個比較好的保姆照顧,并定期回去陪伴。”
長者義工
做義工后變開朗了
一些義工和社工機構也意識到精神支持的重要性,利民社會工作綜合服務中心去年就發動了10名長者組成夕陽紅長者義工隊伍。70多歲的黃姨是其中一名長者義工。她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壓,說話還因心臟問題帶有顫音,但生活過得十分充實,精神奕奕,十分開朗。
由于孩子在外地工作,她現在跟13歲的孫子一起住,平日每天都去游泳,又在讀老年人大學,還去做了義工。“有時候做義工跟上課沖突,我都曠課來的。”黃姨笑著說,當時社工動員她做義工,自己不懂,一度害怕是傳銷活動,后來試著參加了一次,發現很有意義,就正式加入了,甚至帶上孫子一起來做。”她爽朗地說,自己以前24小時心臟早搏2萬多次,話都不想講,但現在血壓比較穩定,房顫、早搏也基本沒有了。
“做義工不會很辛苦,能幫到人,我都很開心。”黃姨表示,來做義工的老年人都很活躍,自己都想發動朋友參加。她說起自己有個70多歲的朋友,子女出國,一個人生活,比較孤獨,還曾說想自殺。“我想跟社工說,最好發動這個朋友來做義工。”黃姨告訴記者,自己現在也很少撞見這個朋友。有一次在市場撞見,此人就拎著剛買的魚,跟黃姨一個勁的聊天,不肯走。“我勸她先回家把魚放下,她說不要緊,一直拎著,聊到最后魚都死了。”這個細節讓黃姨覺得朋友平時可能很寂寞,很少有人陪她聊天,所以希望她能參加義工活動。
“黃姨本身也是病人,現在生活那么豐富,精神那么好,還去做義工,也給其他的公公、婆婆起到鼓勵作用。”黃瑞娥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