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我感覺自己“白天焦慮,晚上抑郁?”我這是怎么了,是得了抑郁癥還是焦慮癥,還是兩者都有?
抑郁癥和焦慮障礙是兩種不同的常見精神障礙,但二者在同一患者身上共存的現象卻很常見。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使得我們的生活工作也常常頗為不盡人意。
如果在這種高強度負荷下,始終得不到有效的緩解,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會患上精神性疾病,如焦慮癥、抑郁癥等。
而抑郁癥狀和焦慮癥狀往往也是相伴而來的。
抑郁和焦慮誰先找上我們?
不少的基礎研究得出的數據都是支持焦慮癥狀先于抑郁癥狀。
行為學研究顯示,靈長類幼兒與母親分離后,首先表現的是抗議,而抗議是焦慮的原型;然后才表現失望,而失望則是抑郁的原型。
在面臨應激源時,在初期還不能肯定失去幫助時而感到焦慮,只有無望變得明顯時才出現抑郁。
關于抑郁、焦慮的相關研究非常豐富,早在1934年Lewis就提出了兩組癥狀間的連續性。
認為焦慮癥狀從整體或部分上是抑郁的一部分。
國內醫生研究發現,所有抑郁癥病人均存在焦慮癥狀,所有焦慮癥病人也存在抑郁癥狀。
抑郁癥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心理疾病,其實抑郁的情緒人人都會有的,但是我們要學會采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排解,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更有利于健康。
當抑郁障礙遭遇焦慮
雖然抑郁障礙的診斷標準不涉及焦慮癥狀,但有調查表明,超過半數的抑郁癥患者都會感到有一定程度的焦慮。
這是因為抑郁癥患者大多抱有對自己的悲觀認識,以及與外界溝通越來越難的情況。當抑郁癥患者覺察到這些情況時,就會感到焦慮——害怕事情會變得比此刻更糟糕更加可怕。
此外,他們可能會表現出激動不安等焦慮癥狀,兒童和青少年在抑郁狀態下,也很可能出現易激惹的焦慮癥狀。
當焦慮癥遭遇抑郁
焦慮癥患者有時候也會感到自己被抑郁所籠罩。
遷延不散的焦慮,都可以令人感到不愉快、不開心,甚至產生自責的想法;
難以再像過去一樣輕松應對工作、生活以及人際關系;
持續的緊張情緒和身體的各種不舒服令人痛苦、難以忍受;
對癥狀過分關注和擔憂,懷疑自己,帶來絕望、自責;
對癥狀的無助感,擔心自己再也好不起來了。
以上的種種想法,都很有可能直接導致我們產生抑郁情緒。
面對抑郁和焦慮,我們可以做什么?
公園、游樂園、旅游……
戶外走走,轉移注意力,不去多想。不要老是把自己悶在家里,經常一個人待著會感覺到孤單,容易想很多事,也容易有一些不好的情緒。
因此我們需要換一個舒適一點的環境:選擇出門感受一下新鮮空氣,特別是早上的時候,可以約家人或者朋友去戶外野餐、聊聊天、散散步,轉移注意力,不去多想一些不好的事。
慢跑、瑜伽、游泳……
適當的給自己安排一些運動。當抑郁讓我們行動和思維都緩慢下來時,運動能幫助身體和主觀感受都慢慢活躍起來。
而當焦慮令人覺得百爪撓心、心慌難耐時,運動是釋放壓力的好辦法,它能讓我們從內心安靜下來。
此外,運動還能幫助身體調節到更好的狀態,從而緩解軀體不適、恢復正常的睡眠節律。
找到第一步,踏出去
盡管抑郁和焦慮合起伙來把腦袋變慢了,讓人無力做任何事情,但請相信,我們還是可以做成一件事情最開始的第一步。
然后,把一件事分解,直到各個步驟都具體且細致,我們就不會再感到難以執行。
接下來,把注意力放在接下來的那一步上,那又是新的「第一步」。
這個策略能讓我們不至于被抑郁帶來的無能感裹挾,因為,至少眼前這一步還是有能力掌控的。
它也避免我們被無邊的焦慮綁架,因為當事情一步接著一步進展下去時,我們的注意力便會慢慢從數不盡的焦慮,聚焦到想專注的事情上。
而每一次成功在焦慮或抑郁狀態中做成事情的經驗,會幫助我們找到與抑郁焦慮共處的方式。
認同自己和自己的情緒
當然,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偶爾的抑郁和適當的焦慮,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要學會接受這個有抑郁和焦慮的自己,而不再是和自己作斗爭;可以接納這些壞的感覺,它們總會存在著,并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消失。
實際上,抑郁和焦慮都有著自己存在的意義。抑郁讓我們避免作出倉促的決定,讓我們不去做冒失而危險的事;
焦慮則讓我們保持客觀,而不是一味地享受。
找一個合適的心理醫生
當我們認知到自己有“抑郁”和“焦慮”情緒障礙的時候,又無法自我調節時,我們應該及時的接受治療。
其實不用忌諱精神心理治療的,現在看精神心理醫生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盡早的去醫院明確疾病的程度,進行對癥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