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癔癥一詞的原有注釋為“心意病也", 也稱為歇斯底里,是一種較常見的神經癥,以鄉村多見。目前認為癔癥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張,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點,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發病。可呈現各種不同的臨床癥狀,如感覺和運動功能有障礙,內臟器官和植物神經功能失調以及精神異常。這類癥狀無器質性損害的基礎,它可因暗示而產生,也可因暗示而改變或消失。護理人員除與醫生、患者親屬密切配合,共同實施對患者的心理疏泄、暗示等工作之外,還應強調對患者疾病性格的指導、矯正,以防癔癥的反復發作。
(1) 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患者總希望自己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常想利用一切機會表現自己,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特別喜歡受到別人的尊重、表揚、同情和憐憫。
(2) 幼稚、不穩定心理:患者待人處事的態度常是由感情而不是由理智來決定的,遇到悲傷的場面立即哭泣,場景一換則會馬上轉悲為喜。患者往往不能從客觀上評價他人,感情上合得來時相處親密,但一點小事卻會立即反目成仇,容易產生憤怒、沮喪、悲觀、抑郁等情緒。
(3) 極易接受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患者對周圍事物分析判斷能力差,常常不加批判地盲目接受周圍事物的影響,加上自身的感覺不良及豐富的幻想性,因而自己認為有病,并表現出某種因暗示所致的病情。
(4) 對疾病的夸張心理:患者為引起周圍人的注意和重視,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夸大疾病的嚴重程度·言行帶有明顯的表演和夸張色彩,甚至給人以嬌柔造作之感。
(5) 埋怨與依賴心理:患者對引起疾病的精神因素,如婆媳不和、同事糾紛、工作變動、意外災禍等常存在著埋怨甚至是怨恨報復心理。為從經濟上、感情上懲罰“肇事者”, 有利于自己而有意或無意地增強了依賴性,自己能勝任的小事也要他人幫助。往往自覺癥狀特別嚴重,埋怨親屬不關心她,醫護人員不理解她,要求得到賠償及特殊照顧。
(6) 回避治療的心理:患者的發作在客觀上明顯有利于患者,如能擺脫困境、發泄情緒,獲取別人同情、得到支持和補償等,因而對外界事物感情生動豐富,但對自己的癥狀卻漠不關心,或雖關心自己的疾病,但關心的方式頗為獨特。如患者不關心病的預后、卻特別注意周圍人是否按“患者”給其特殊照顧;醫護人員如果說他的病“不要緊”或者“有好轉”, 患者則不高興。患者在生活享樂方面多積極主動,而對功能訓練等方面的要求則不愿配合,甚至公開拒絕,也就是說,此類患者缺乏康復的愿望和行動,對治療有回避的心理。
(7) 抵觸心理:由于社會的偏見或缺乏醫學常識,人們常錯誤地把此病當成是“思想病”、“裝病”等,致使有的患者對醫生診斷為“癔癥”很反感,從心理上對診斷、治療、護理有抵觸情緒,甚至希望自己的病治不好,以證明自己并非裝病。
(8) 懷疑與抑郁心理:病程遷延,輾轉多個醫院未能治愈的患者,對診斷抱有懷疑心理,對醫院的條件、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能否治愈他的病持有不同程度的不信任感。有的人為了不治之癥,將終生殘廢,因而存有抑郁、悲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