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5日聯合發布數據顯示,目前全球12億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10至19歲青少年群體遭受的疾病和傷害中,約16%由心理健康問題引發;在中低收入國家,10至19歲青少年中約15%曾有過自殺念頭;在15至19歲的青少年群體中,自殺已經成為第二大死亡原因。(11月6日 中新網)
20%左右的心理疾病發病率,就算是再低一點,放在中國這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可怕數字,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疾病問題,防止因為關心不足和治療不當而產生的連鎖反應,給家庭和學校帶來嚴重的管理問題。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家庭矛盾和校園糾紛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問題引起的。根源不除,問題不斷,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因為社會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日趨復雜化,另一方面是因為青少年心理疾病得不到重視,越積累越多,越拖影響越壞。
面對青少年心理疾病問題,首先要對家長進行科普,開展相關心理疾病的宣傳,讓他們了解心理疾病的表征和治療方法,明白心理疾病是病,要得治,也能治好。因為不了解心理疾病,很多家長既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孩子有心理疾病,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去接受治療。例如,筆者所在學校,有個學生因為精神問題被學校送醫,已經被專業精神病醫院確診為抑郁型狂躁癥,但是家長死活不愿意承認,只愿意讓孩子去接受心理咨詢,而不愿意把孩子送到精神科去治療,最后導致病情被延誤,不得不退學領回家。
其次,學校應該加強對于心理疾病的認識,及時發現學生中的心理疾病問題,并通知家長和上級教育管理部門,及時進行干預。目前,各級學校雖然都配備了心理教師,也開展了一定的心理咨詢工作和心理問題篩查,但是,由于人手較少、技術有限,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都屬于較低層次的,既沒有專業水平發現心理疾病,也沒有能力采取措施應對。實際的學校管理工作中,很多的學生心理疾病問題都被錯誤當成一般性的調皮好動、情緒不穩對待,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學生越來越難管。筆者建議,學校應該邀請精神科醫生進入校園,為班主任、校醫、心理教師,有條件的話,最好是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開展相關心理疾病的知識宣講,提高他們識別學生心理疾病的能力,教會他們一定的應對方法。
青少年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如果他們有心理疾病而且不能被足夠重視的話,國家的未來發展將會出現危機,因此,對于青少年的心理疾病,我們應該在普及相關知識的情況下,加強對于此類群體的關心。條件允許的時候,還應該采取免費檢查和治療的方法,擴大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醫療保障范圍,及早將此類疾病治愈,助力他們的成長與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