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青少年開始追尋自我開始思考“我是什么樣子的人?”,“我有什么能力?”。青春期是孩子建立自信與自尊的一個關鍵期,孩子的自信與自尊則深受教養方式的影響。
幫助青少年建立自信與自尊,是父母送給孩子受用一生的最佳護照。
心理學研究顯示,擁有高自信自尊的孩子,無論在生活人際或者學習上,自我滿意度都比較高,然而一般人經常將自信與自尊兩者混淆,究竟兩者有何差異,簡單來說相信自己有能力所做的判斷和決策是對的,這就是【自信】而【自尊】指的是自我尊重,接受自己喜歡自己,覺得自己很不錯。
孩子的自信與自尊深受教養方式影響,雖然有些研究指出自信自尊在童年階段已經大致定型,但也有學者發現,即使小時候因為父母不慎用錯了教養方法,造成孩子自信自尊比較低落,青少年階段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幫助孩子改善,父母對青少年孩子的評價仍然有很深的影響力。
自信與自尊對孩子的影響。
我做了一個知識卡片,原創,如果需要使用,請與我聯系。
幫助青少年提升自信與自尊,父母可以這么做:
青少年表現不錯的時候
給予鼓勵和肯定。
所謂孩子表現不錯,不一定是指考試成績好,孩子考得好的時候,父母一定能夠看到,并會給予掌聲。但如果這樣才能得到父母的贊賞,那么就只有極少數的青少年能得到肯定,所以如果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已經很努力,而且做的很不錯,父母一定要看見這些,并且給予鼓勵,表示肯定。
欣賞孩子的獨特性。
每個孩子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父母要能主動的去發現,并且積極的表達出自己欣賞的態度,比如說有些孩子會幫忙整理家務,而有些孩子雖然不大會幫忙整理,但他是家里的開心果,很搞笑,比較幽默,帶給孩子帶給全家人歡樂。這也是很不錯的,這也是孩子的獨特之處,到了青少年階段,孩子已經可以對家庭有所貢獻,不論貢獻的大小方式是怎么樣的,父母都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這樣會讓孩子更加愿意,為家人貢獻服務。
輕描淡寫勝過溢美之詞。
稱贊青少年不要有太多的溢美之詞,青少年不想表現出他很在意父母的肯定,如果父母太夸大,強烈的稱贊孩子,青少年就會覺得很惡心,很假,甚至覺得你是故意這樣說的。所以稱贊只要真誠,不要夸張,他就能夠感受到父母的真心了。
青少年犯錯時
并不是一輩子都不會做錯的人最有自信,因為一輩子不犯錯的人不存在,每個人都會犯錯,都有做不好的時候,重點在于失敗的時候是以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
保持冷靜和同理心。
沒有孩子愿意做錯事的,除非自我放棄,或者因為親子關系太差,而故意跟父母作對,所以青少年犯錯的時候心里自己就已經很苦惱,很懊悔了,父母要同理孩子的感受,并且保持冷靜再跟她溝通,比如說孩子違反了家里的規則,太晚回家,其實他本身就有罪惡感了,但是如果一進門父母就開始指責,反而會激起孩子的防備,便會反駁或者是找理由。
明確規范行為。
明確的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改進的部分,因為明確表達期待的時候,比較容易看得出這個要求合不合理,如果不合理孩子馬上就會反彈,“這怎么可能做到?”,但如果父母提出的要求和改善的方式合理,只要不是過度的指責,孩子就算不高興通常也會接受。
重提過去的成功經驗。
孩子犯錯或者是失敗了,父母可以提醒過去的成功經驗,“記不記得你上次做到了呢?”讓孩子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他并不是每次都失敗,都做錯。
厘清失敗的原因。
許多事情失敗,并不是在個人身上。青少年遇到類似的狀況,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去找原因,讓孩子知道事情的成敗往往與很多因素是有關的,不一定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才失敗,只要全力以赴,努力過了,就已經很棒了。
分享自己的經驗。
如果自己年少時有過跟孩子類似的失敗,犯錯誤的經驗的話,可以跟孩子分享,“爸爸媽媽以前也遇到過這樣的事,可以了解你的感受”,讓孩子知道這些失敗只是暫時的,這是人生過程當中的一部分。
獲得父母的支持,孩子就能有能力面對挫折和問題,自然能變得自信,自尊的青少年。
讓我們一起簡單、快樂、智慧育兒,成為更好的父母,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