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你恐高嗎?
你有社交恐懼嗎?
你有幽閉恐懼,密集恐懼感嗎?
如果有
很不幸,你可能患上了恐懼癥!
什么是恐懼癥
恐懼癥是對某種客體或情境產生持續的、無法控制的強烈恐懼,恐懼癥發作時往往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癥狀。
患者所害怕的對象是外在的,而且極力回避所害怕的客體或處境是其特征。恐懼癥有兩個特征性表現,對引起焦慮環境的回避和即將進入該環境時的期待性焦慮。引起焦慮的環境包括場合(如擁擠的環境)、生物體(如蜘蛛)以及自然現象(如打雷)。以對特殊物體、活動或情境產生強烈的懼怕為特征的一種焦慮障礙。
恐懼癥較為常見,發病率根據疾病類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社交恐懼癥發病率約為13.3%,特定恐懼癥發病率約為11.3%,發病人群主要為女性。
恐懼癥有哪些類型
一、廣場恐懼癥又名廣場恐怖癥
特指在公共場合或者開闊的地方停留的極端恐懼,因為要逃離這種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是會令人感到尷尬的。
常以自發性驚恐發作開始,然后產生預期焦慮和回避行為,提示條件化的形成。廣場恐怖癥狀的擴展和持續都可以用癥狀的反復出現使焦慮情緒條件化,而回避行為則阻礙了條件化的消退;加上害怕昏倒或當眾出丑可加重焦慮而形成惡性循環。
二、社交恐懼癥也稱為社交焦慮障礙
是指患者在社交場合與社交操作中出現過分的焦慮、害怕,有一種不能勝任、困惑、尷尬和羞辱的感覺,甚至出現回避行為,嚴重時可出驚恐發作。
社交恐懼癥多發生于兒童青少年時期,呈慢性疾病,過程,很少能自行緩解,且常常與其他焦慮障礙、抑郁癥和物質濫用共病。社交恐懼癥表現為在社交場合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尷尬、笨拙,害怕成為眾人的目標,被人注視與評論;不敢在人們的注視下有所行動,包括當眾說話、表演、進食等,認為別人能看出他不自然的表情與窘態;一旦發現自己被別人注意就不自然,不敢行動、臉紅;害怕與人近距離相處,預計別人對他的評價是否定或蔑視的;對害怕的場合采取回避或痛苦忍受;在害怕的場合常伴有臉紅、手抖、惡心或尿頻等。
患者自己也認識到這種害怕是過分的,不合理的,但無法控制,嚴重時可導致社交功能減退,職業和生活功能受損等,患者常為此痛苦不堪。
三、特定恐懼癥
是對某一特定物體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強烈的、不合理的害怕或厭惡。兒童時期多發。典型的特定恐怖是害怕動物(如蜘蛛、蛇)、自然環境(如風暴)、血、注射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如高處、密閉空間、飛行)。患者會因此而產生回避行為。
恐懼癥產生原因
1.遺傳因素
恐怖癥有較為明顯的家族聚集性。通過研究發現,同卵雙生子比異卵雙生子的恐懼情況多一些,提示了遺傳因素的影響。
2.性格因素
如果患者病前的性格較為膽小、羞怯、被動、依賴、高度內向、容易焦慮、恐懼,有強迫傾向,或自小受到母親過多的保護,成人之后,易發生恐怖癥。
3.生理因素
恐怖癥患者的警醒水平較高,這種人很敏感、警覺,處于過度覺醒狀態。其體內交感神經系統興奮占優勢,5-羥色胺、腎上腺素分泌的較多。
4.心理社會因素
不良的社會環境、家庭及學校不良的教育等都可能成為恐怖癥的發病原因,而其中又以父母的行為方式、不當的教育方法為主。父母的溺愛、嚇唬、威脅等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懼心理,增加恐怖癥的發生危險。此外,家庭成員不和睦也會給孩子帶來驚恐與焦慮。恐怖癥與個人的生活經歷、家庭結構、家庭教養方式、父母文化程度以及出生次序等都有密切的關系。
恐懼癥典型癥狀
1.焦慮
表現為患者煩躁不安、難以自控、過度擔心、緊張不安、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
2.逃避心理
表現為患者拒絕去人多的場合,拒絕接觸外界事物。
3.恐懼
表現為患者害怕、不敢做出正常舉動等。
4.驚慌
表現為患者心跳加快、窒息感、手麻足麻、出汗等。
5.緊張
表現為精神興奮、血壓升高、出汗、手腳麻木等。
溫馨提示:各類型恐懼癥如若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患者不要感到恐懼,勇于面對,配合醫生找出病源。通過積極治療很多患者都可以得到明顯改善,且無論病程多長、病情多重,治療效果都會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