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據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全球共有億的人患有抑郁癥嗎,而我國是抑郁癥較多的嚴重的國家之一,大約有5400萬的人患有抑郁癥。
抑郁癥作為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給社會、家庭及患者帶了巨大的痛苦和危害。而抗抑郁藥物是當前治療各種抑郁障礙的主要手段,能快速有效解除抑郁情緒以及伴隨的焦慮、軀體不適和自殺念頭等,達60%-80%。由于對抗抑郁藥物的認識不足,在接受抗抑郁治療時,患者和家屬有許多的顧忌,甚至是“偏見”。
偏見一:抑郁癥就是“想多了”
生活中,有很多的家屬和患者對抑郁的藥物治療很排斥,認為抑郁癥是心理問題,只要通過改善心理就能治好,不需要藥物治療。事實上,抑郁癥發展到嚴重地步,患者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的,只會沉浸在負面情緒中不可自拔。因此,抑郁癥患者只有通過抗抑郁藥物治療才不會“想多了”才會走入自己的心理情緒中。
偏見二:服用抗抑郁藥物會把人吃傻并且上癮
還有很多人覺得治療抑郁癥的藥物就像是“毒藥”,經常吃會把人吃傻或者上癮,吃了就停不下來。其實,這些都過于夸大抗抑郁藥物的副作用,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新型抗抑郁藥物相對安全且副作用小,在規范用藥的情況下,不存在患者及家屬擔憂的情況。因此,作為家屬和患者,大可不必擔憂抗抑郁藥物的副作用,如果有疑慮,可多與醫生溝通,合理應對,將藥物的副作用降到低。
偏見三:抗抑郁藥物無效即停
還有人認為“是藥三分毒”,盡量少吃或不吃藥。但是,服用抗抑郁藥物切莫隨意減藥或停藥,尤其是在服藥初期或抑郁恢復期,不能有隨意減藥、停藥的現象。一般抗抑郁藥物起效時間在2-3周,需要連續足劑量服用4-6周才能判定藥物是否無效。所以,患者及家屬需要耐心等待,不要操之過急。
此外,大量臨床數據顯示,藥物治療輔助心理治療會提高治療效果。特別需要提醒的是,面對心智發育尚未完整的兒童青少年患者,監護人有妥善保管藥物的義務和責任,每日定時給藥,其他時間不讓患者接觸到藥物,避免過劑量服用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
總而言之,要客觀正確的認識抗抑郁藥物,不誤解、少偏見、勤溝通,讓小小的抗抑郁藥物發揮出大大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