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經常上網的人都會有哪些錯覺?人均985/211;研究生遍地走;月薪一萬是討飯,年薪百萬剛脫貧......而這種情況,在抖音、知乎、微博等APP上更為明顯:精英、高管滿地跑,每個大V頭上都籠罩著“現充”的光環。前段時間,由胡潤發布的《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中更是稱,一線城市財富自由的門檻是2.9億......
光鮮亮麗的網紅、大V等形象,強化了我們心中的理想化自我。但我們越是努力向目標靠近,就越發現自己難以達到預期,慢慢陷入越努力越焦慮的死循環。當我們開始深信“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把艷羨目光全投射到他人身上時,我們就已經被焦慮感深深地裹挾。
01.現代人的焦慮,為何停不下來?
全民焦慮,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病。物質進步飛快,生存成本卻一直居高不下。物價、房價、醫療、教育、養老……每一個年輕人都在負重前行。網友們自嘲“死不起”、“隱形貧困人口”,每個網絡熱詞引起廣泛共鳴的背后,是對現狀的不滿和疲憊。
包括這幾年很流行的喪文化,其實是年輕人在焦慮潮中最后的安全島。同時,焦慮也是巨大的商機,對于一些自媒體來說,有焦慮就要放大焦慮,沒有焦慮也要制造焦慮。
這些販賣焦慮的文章,除了讓我們在短時間內“醍醐灌頂”之外,對于改善當前的現狀沒有任何助力,只是為了收割我們在焦慮時刻的沖動消費來賺得盆滿缽滿。我們內心的焦慮始終沒有解決,反而被一個又一個的風口攪弄得焦灼不安,短期的忙碌過后,又會陷入了新一輪的迷茫之中。
02.越來越多的人掉入了焦慮的怪圈
父母為兒女焦慮,兒女為學業焦慮,老板為企業焦慮,員工為績效焦慮......我也看到過很多拼命讓自己優秀的人,時刻擔心自己錯過什么,想擺脫焦慮,最后卻掉進越努力越焦慮的怪圈中。
頂著壓力沒有很好地排解,越來越喪,逐漸轉化為失眠、抑郁,人生都蒙上了一層灰色。
在咨詢室內,有不少來傾訴的來訪者,總能輸出自己身上的諸多“問題”:對生活習慣不滿意,想要早睡早起,作息規律,有長遠的計劃;對外表不滿意,希望自己再瘦點,眼睛再大點,皮膚再白點;對性格不滿意,最好活潑外向,樂觀積極,能受歡迎......你也是這樣嗎?
急切地想要變得更好,想要一步到位,完美地處理好一切,但越是這樣,反而越焦慮。越想要變得更好,越沒辦法專注在當下,甚至對開始討厭自己,討厭這種“努力”。又因為潛意識抗拒這種無休止的上進感,變得拖延,立下的目標更多,挫敗感更強烈。最后慢慢明白,更多的努力,并沒有讓你成為更理想的自己,相反,不斷透支自己,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人生變得焦灼失控。
03.焦慮,說明你不是一條“咸魚”
從某種層面上說,焦慮感是源于我們“想要過得更好”,說明我們不滿足于現狀,實質上是一種進取心。保持中等強度的焦慮,會讓我們保持適度的興奮感,會有一定的積極性去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但是,焦慮往往難以把握,很多人漸漸地就把“想要過得更好”這個目標變成了“想要比別人過得更好”。
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能達到的上限,也有永遠突破不了的瓶頸,很多人窮極一生其實只是在和自己的上限抗爭,但是煩惱卻總是來自于一直盯著別人的生活。認清這一點,能幫我們從很多不必要的焦慮當中解放出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此談論的是“焦慮情緒”而非“焦慮癥”。焦慮癥屬于病理性焦慮,是一種無根據的驚慌和緊張,需要通過心理咨詢以及藥物來治療。
“那我就是特別容易焦慮的體質,該怎么辦?”
適度的干預和調節,運動、目標管理和具體化思維,都能夠極大地緩解我們的焦慮情緒,但倘若發現自己的焦慮已經影響到了日常的生活、學習以及工作,那么就需要積極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了。
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你不再需要“克服”焦慮感,而是學會與焦慮感共處,發現焦慮背后的真正需求,找回自己內心的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