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當前,鄭州地區出現洪澇災害,不少受災群眾的家庭遭到變故,抗洪官兵、干部、群眾身處救災一線,身心也經受重大考驗,無論是受災群眾還是執行任務人員都是心理危機的易感人群,各級部門應加以重視,及時發現,以便及早實施干預。
一、什么是心理危機心理危機?
當人們突然面臨重大生活逆境時所出現的心理失衡狀態。一般來說,心理危機的內涵應該具備3個要素:
1.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出現較為強烈的心理應激事件。
2.個體雖然出現一些心理應激反應,如情緒紊亂、認知改變、行為改變以及軀體的各種不適,但其表現達不到精神病程度,也不符合任何精神病的診斷標準。
3.個體依靠自身平常解決問題的方法無法應對和處理。

二、心理危機造成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改變。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認知方面: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思維反應遲鈍,判斷和理解能力下降,自我評價低,缺乏自信,猶豫不決,做出決定困難,思維總是沉浸在危機事件本身而不能自拔等。
2.情緒方面:表現為恐懼、緊張焦慮、煩躁、悲傷沮喪、心情沉重、情緒低落、易激惹、悲觀絕望、悔恨自責、過分敏感等。
3.行為方面:表現為懶散、不愿見人,做事情或與人交往缺乏主動性,暴飲暴食,容易自責或抱怨,疑心較重,警覺性增高,可有驚跳反應。
4.生理方面:表現為肌肉緊張度增高,肌肉疼痛,消化功能差、沒有食欲,易疲勞,失眠、做噩夢、易驚醒,還可伴有頭暈、頭痛、心慌、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
三、心理危機所致結果一般分為以下四種
1.順利度過危機,并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得到了成長,學會并掌握了應對技巧,個體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在以后的危機事件中能夠面對。
2.危機已經度過,但遺留心理創傷,對今后的社會適應有一定的影響,工作、生活、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有所下降。
3.無法承受危機帶來的創傷刺激,可出現一過性的沖動行為。
4.不能度過危機,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危機帶來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會變得減弱或消失,生活會逐漸接近或恢復常態。對于少數人,如果創傷刺激很強,持續時間較長,就會對其生理、心理健康產生較大影響,造成較大傷害,導致疾患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

四、心理危機所致心理障礙的類型及表現特點
1.急性應激障礙。急性應激障礙,也稱急性應激反應,是指由突如其來的急性應激事件引起,在遭受刺激后數分鐘或數小時即可出現異常心理反應,可在幾天至一周內恢復到正常狀態,預后良好。
2.創傷后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也稱延遲性心因性反應,是指由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受影響者幾乎都會產生巨大的痛苦體驗。其癥狀不會立即出現,有一定的潛伏期,常常在創傷后延遲表現,一般在數日、數周甚至數月后出現,但很少超過6個月,多數在1年內恢復,部分可持續多年,甚至伴隨終生。其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與個體的人格特征、成長經歷、社會支持、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生理功能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
3.適應障礙。適應障礙是指因為明顯的應激性生活事件為誘因導致個體出現一定程度的焦慮、煩惱、抑郁等情緒失調,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適應不良的行為改變和生理功能改變,使社會功能受損。一般不會出現精神病性癥狀。上述癥狀通常在應激性生活事件發生后1個月內出現,應激因素消除后,癥狀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6個月。其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與個體的人格特征、應激生活事件發生的頻度和持續時間以及嚴重程度、個體心理健康水平、應對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
